“我做了30多年医生,感觉‘一对一’的诊疗作用是有限的,一天看三五十个病人,就只是那几十个病人受益。”6月15日,国家科普健康专家库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在国家卫健委例行发布会上现身说法:有一种工作使很多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而且事半功倍,受益人数众多。 王贵强提到的正是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中排在第一项的健康知识普及行动。“说到底,科普的目的是‘治未病’,要么把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要么对一些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王贵强说,健康科普讲究科学性、趣味性、时效性,把艰涩难懂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给大众并落实,更是一门学问。 “爆款”频出,健康科普原来是这样的“流量控” 这年头,从公众号到微博,从短视频到直播,传播手段翻着花出新,健康科普再也不是以前刷大字报、出黑板报的模样了。 哪个医院要是没有个公众号、头条号,很可能已经OUT了,如果还没有视频号或者抖音号,也眼看要跟不上时代了。 健康科普不仅需要在各个平台开通服务号,也是个“流量控”。如果能天天出“爆款”甚至创出一个IP才会令人刮目相看。 例如,华西医院辟谣小分队就成了火遍全网的健康科普IP,还带火了日历、文创等周边产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书记张伟在会上介绍,“华西医院辟谣小分队”采用了科普作品网文在线首发、小视频跟进、文创产品配合开展的成套体系。 健康科普公众买不买账,先要看流量。2015年至今,华西医院微信科普总阅读量超过7000万,科普短视频总浏览量接近1亿次,随着受众群的固定,华西医院公众号重点文章发出后大多能在1个小时左右达到十万+。 “从实际效果来看,对8.31万人在线受众反馈调查显示,6.06万人调查对象表明在科普作品影响下修正了其健康行为习惯,占比达72.96%。”张伟说,健康科普不能光看热闹,老百姓愿意实践、最终获益才是终极目标。 激励靠科技,App记录科普“足迹” 追流量、搞创意……这些健康传播的工作好像不符合医生的职业定位。有人要问了,这算不算不务正业呢? 先别忙下结论,看看法律怎么说。王贵强解释:我国执业医师法规定了医师有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法定责任。也就是说诊疗活动是医生的本职,健康科普也是医生的义务和责任。 那么问题来了,医生看病、搞科研都有配套的岗位待遇,做健康科普有什么呢? 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的提问时,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赵俊说得很实在:“健康科普要想‘火’,最重要的是靠医务人员。激发调动引导规范医务人员参与健康科普,是我们每个院长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都在探索将健康科普工作纳入到考核机制中,例如对医疗机构的评先、评优,对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都会把健康科普纳入考量。但量化工作量和效果一直是个困难。 江苏省人民医院做了一个有益的尝试,专门为健康科普做了一套信息系统。 “通过手机上的App,医务人员可以主动上报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哪些健康科普工作,是讲座、义诊、召集患友会还是发表了文章,这些工作有多少人参加,什么样的主题,最后有什么样的效果,上传到系统中。”赵俊介绍,借助手机App,每一个医务人员都能形成自己的科普“足迹”,不仅对自己做了什么一目了然,也有助于医院用这些内容进行有依据的评比、表彰。 不论是小病小灾还是疑难重症,其实都怕健康科普带来的盯、防、打。激励机制的完善让专业的人通过做科普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在与疾病的战斗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据介绍,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15%,比2019年提升3.98%,增长的幅度为历年最大。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