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论坛为疫情“后遗症”开药方 因新冠肺炎疫情暂停一年之后,博鳌亚洲论坛今年重启。适逢论坛成立20周年,加上疫情仍在肆虐,今年的议题也显得更加紧迫。目前,全球经济在逐渐复苏,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全球经济的疫情“后遗症”也逐渐显露,该如何治理?在新问题和不确定性面前,中国和全球经济又将如何发展? 全球经济如何持续复苏? 随着新冠疫苗接种范围扩大,全球经济也在加快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今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6%。但全球经济能否持续复苏?恐怕没那么简单。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认为,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仍有难度,面临多方面挑战。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财政刺激空间已经很有限,美国经济能够继续增长,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经济也能增长,但与美国的差距会扩大。他判断,疫情过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会呈现出“双轨、不平衡”的发展态势。“疫情暴发前,许多低收入国家的增长都相对较快,现在他们的增速被拉低了。” 眼下,许多发展中国家仍深陷新冠肺炎疫情泥潭,而发达国家通过货币超发、扩大财政赤字等方式已逐渐恢复经济增速。3月,美国总统拜登又签署了总额达1.9万亿美元的经济救助计划。有经济学家担心,这将导致通货膨胀效应蔓延到全世界。 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认为,不用过于担心由需求急剧增加而引起的通胀,但由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胀值得关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也强调,大量的经济政策使各国避免陷入低迷。“目前,全球经济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如果要向前发展,必须要抓住机会做一些结构性改革,否则将加剧各国之间的不平衡。” 同舟共济迎接挑战 面对全球经济的疫情后遗症,阿斯利康董事长雷夫·约翰森呼吁,世界需要团结起来才能应对更加难以克服的挑战。“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开展对话交流。” 波士顿咨询全球主席汉斯·保罗·博克纳注意到,疫情暴发以来全球供应链受到了威胁,苏伊士运河“堵船事故”等进一步破坏了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转,许多企业运转和供应都出现了问题。 博克纳最近很关心一个来自中国的新名词——“双循环”。在他看来,双循环不仅仅是为了中国,也是在为全球合作与竞争寻求一种新的平衡。博克纳认为,中国所倡导的双循环,关键词是开放,“中国不封闭,中国不断开放,对我们来说是主要的机遇”。 对外开放,不仅是中国的主旋律,也是世界的共同期待。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指出,当前包括中美在内,各国最正确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同舟共济,“无论我们喜不喜欢彼此,无论对于彼此的态度是什么,无论过去发生过什么,都不是最重要的”。 萨默斯希望,中美能通过谈判和讨论,形成共同遵守的规则或框架,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提供更多供给侧创新,在需求方面提供巨大的市场。他希望,未来20年中美经济都能有更大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很多公司都能公平竞争。 与国际接轨,实现更大成功 除了对世界经济形势的讨论,来参加博鳌论坛的许多政商学界嘉宾更加关心一个现实问题:2021年中国的经济将会如何发展? 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18.3%,比上季度环比增长0.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将对中国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期上调为8.4%。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GDP18.3%的增速听起来非常振奋人心,但眼下中国经济恐怕还不能说完全恢复。一方面,旅游业还没完全恢复,很多百姓对长途旅行还是心有余悸;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经营碰到困难。他指出,中国经济今年还有恢复的潜力,政策层面应该扶持那些本身经营情况很好,但受到轻微影响的企业。 202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100万亿元,人均GDP再次突破1万美元。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有了更多灵活性和新追求。 朱民指出,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消费者的需求非常丰富又在不断提高,这需要更多“外循环”。他认为,外循环推动了中国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国从1万美元走向更高的时候,推动劳动力发展的最根本力量是竞争,不单是国内竞争,还有国际竞争”。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曾说:“中国继续扩大开放,不仅有利于中国发展,也会有利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 论坛期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提到,当前内外形势都在要求中国继续在制度开放方面迈出新步伐。不论是加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还是与欧盟签订中欧投资协定,中国一系列的做法都是在通过扩大开放,来倒逼国内的体制改革,通过改革贸易规则,更多地与国际接轨,最后实现更大的成功。 (责编:赵超、初梓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责任编辑:) |